文/廖珮宏
在現今科技發展下,資料同步與雲端時代的各種技術,應該可以省下重複性工作的時間,但照護環境並沒有因此可以減少護理人力,為什麼呢?
台灣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9年發布的報告指出,台灣護理人員一年以下的離職率高達20%,執業率未達60%,護病比仍高出歐美國家許多,部分原因為少子化、醫院評鑑文書資料準備繁雜、無法適應民眾對醫療照護的高度要求等。
新一世代的照護環境改變,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照護情境,誰都沒有把握什麼方式的照護才是最好、最適合,如同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。自SARS後,防疫訓練一直是醫院評鑑的重點,但護理離職率仍未降低,每年不斷訓練新人,真正遇到疫情所需時,有三分之一受訓過的護理人沒有臨場經驗。世代改變造成身心靈的承受力也轉變,在環境改變時,可能又是醫護離職潮的開始。
照護人力缺口不小
照護科技可以取代護理人力嗎?從某一個角度來看,這是大家不了解護理是什麼所產生的迷思。從過去父權時代至今,很多人仍把醫護團隊中的醫師視為主導角色,護理照護就是微乎其微的配角,或是接受指令的助理,即使我們一直在宣導護理師及引進國外制度的專科護理師,都仍然無法改變這個刻版印象。
大家似乎都忘了,醫療不僅是只有醫治,更多的是照護。醫治是醫師的責任,醫師能夠對個案提出適當的處方,往往需有照護人員或是病患本身提供許多線索才能促成,民眾最終也只萬分感謝這個開出處方的醫師。如果護理人員沒 24 小時不間斷的照護與記錄,依據高度警覺性的判斷來通知醫師,醫師怎能即時處理?
自動化行政流程與護理資訊系統可以取代護理人員的一些勞力工作,無庸置疑,這類的發明我個人也很喜歡,甚至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智慧的決策參考。但在臨床不算少的工作經驗中,從第一線的護理人員到高階的專科護理師,甚至是基層護理主管,若只依賴系統或自動化的硬體設備來執行,恐怕會使得照護環境更加冷冽。